不要紧,山野都有雾灯
协和,from 21 to 23
现在是2021年6月25日凌晨0:01
高考成绩刚出来,理综发挥一般、英语因为理综心态崩了,干脆考砸了5、6分。还好语文数学接近满分,过了清华线3分,省排将将40。
算了,河南嘛,能进前百已经是万幸。
那是一个还会因为疫情的主旋律报道而想学医的年纪,心里还被科学报国的理想主义装满。
别人可能会纠结好几天的志愿,我只花了半小时。
我跟招生老师一口咬定要去协和临八,轻飘飘地把小小的东单一线天主校区、低低的研究生补贴、22、23岁还要考的试、临床科研两手抓卷到飞起的博后并轨留院、医闹的担忧、无数的夜班记在时光的债薄上,留给以后的自己慢慢还。16岁的夏天,我不用还,我只负责选。
三年高中的重压留给了我一颗需要长久地缝补的破碎灵魂,我无法体会生活与生活的区别,我根本不懂每一种选择的差距,我想不清楚到底喜不喜欢学医,我觉得八年制朗朗上口听着好听,我以吃苦为荣。
我不懂山头、派系、进组、课题,不懂读研、导师、薪资、内推。
那困于县城的无知少年以为凭借对真理的追求就可以做到任何事,以为过了高考今后的路上会开满心想事成的繁花。我不怪那时的我愚蠢又无知,毕竟,以前天天早5晚11的时候,身边每个人都这样承诺。
还好,这份无知并没有埋下挂科之类的大雷。出于高考的惯性,我在清华生存的法则是什么东西都去争取一下。
不过,优绩主义离我还很远。协和不用保研的这份轻松给了我许多绩点上的自由,我曾经认真地对微积分助教说:我很开心能学到新东西,我不在乎最后能拿多少绩点。我确实不在乎,我第一学期就当着班干选了30学分,期中有不满意成绩的也从没想过退课。第二学期我又选了30学分,并且报上了cs辅修。
第一学期太忙,第二学期失恋,最后大一的成绩是3.85。那时候绩点还没有太膨胀,刚好年级前十。嗯,不上不下,距离国奖还差三名。其实已经很棒了,我不是一个擅长zero-shot learning的人,高中创下了竞赛0省奖的惨烈战绩,而我的大学同学们有生物化学很多省一甚至牌。
毫不夸张,高中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五大学科竞赛,甚至到了高中我还以为信息学竞赛考的是办公软件。
虽然我家有电脑有Wi-Fi,但这并不妨碍我没听说过洛谷之类的优质计算机教育资源。县城那封闭的学校、封闭的信息,还有来自家庭的眼界匮乏(实际上我的教师家庭已经是整个县非常前列的条件了),我缺乏了解外面世界的契机,也无人在乎一个小镇做题家是否能获得这些契机。他们只在乎做题家们能不能中考高考卷进市前十,好做成喜报在每年六月好好地扩散。
大一我忙着班团工作,却发现没经过军训的不熟的大伙好像都不太在意这些社工,只有我一个团支书尴尬地撑着场面,最后还好院系甲团,也不至于太难看。社工的初体验像是兜头浇下一盆冰水,给我以后默默地切割主流埋下了一颗种子。
大二开学,我开始修cs辅修,却发现对于协和2.5年的学制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5年修150学分,我又不是学竞赛的。不管怎么样,我坚持上着离散和程设,只不过,34学分上了半学期之后,我无奈地退掉了DSA和期中考砸的大物。退大物我挺后悔的,没想到疫情后来到了还有一次PF的份上。
应卷尽卷的我报了一个SRT,像模像样地在脑机接口实验室学了点头骨的三维重建,还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头戴电极装置。这段「科研」相当toy,刚刚开始就不明不白地被22年11月底的混乱打断了。 我试图理解:哦,原来科研就是见不到导师,天天到地下五层的生物医学馆去找一位博士生学长问东问西吗?以及,学生物和学电子的人比,好像会的东西差距还挺大的?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高考完进入不同专业之后,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其实入学伊始我和打过竞赛的人差距就不小了。真不容易,辛苦了。
我现在也很好奇那时候为什么认知上对关乎未来的事情那么迟钝。也许是因为山河四省县中教育体系的设定下,毕业生高考完之后人生本来该就此结束的(笑)。要是还想在保研、深造、工作、风口等重要节点和选择上占据主流生态位、争得话语权,得放假不回家,得习惯孤独,得花点时间复活自己。
可借鉴的与我出发点相同的样本少之又少。毫不夸张,我家乡两所能出清北的高中,上下五届被宣传的清北直系同学里,裸分上线清北的两只手能数过来,能选热门专业并且读毕业/保研的不到一半,在学校这套主流评价体系里比较活跃、有所成就(社工/科研/科创/实践志愿)的——没有。
我拿什么去和那些一届清华学生比我们市恢复高考以来的清北学生加一起还多的超级中学毕业生比呢?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用无知的勇气去撞个头破血流了。
极限医转码
微积分线代都很容易学,不好学的是认知。
我无从得知为何我如此痴迷于讲故事型的冷门科研领域,而且总是选到指导为0的组和导师。我对组和导师的选择总是抱着一厢情愿、莫名其妙的幻想,直到撞得头破血流,直到快到保研关头,直到触摸到冰冷的现实。
我想,这是因为既少年意气,又想当然,还自卑吧。
自卑是因为没有样本点,难以自我定位,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智商能去什么水平和方向的组。想当然表现为从来没有提前打听过导师的指导和往届学生的出路,凭着对老师所做方向的想当然往里冲。
总是在快要来不及的时候做决定,“毅然决然”,听上去很浪漫。这不合时宜的浪漫总是给我带来麻烦。
第一次想转系是23年2月一次iGEM讨论结束之后,我跟jzgg提起做生信项目感觉很有意思诶,有点不想学医了,想转到信息学院去。他说,你能说清楚为什么要转系吗?你毫无准备,数电、随统你学得了吗?我回答不上来,心虚地没再提这事。
在2023年4月下旬的一节生化实验课上,大二的我刷着大三暑研的信息。之前说过了,我什么都想去争取一下。突然想起大三的暑假是在协和过,查询之后发现暑假只有一个月,七月底才放假,哪里都去不了。
这件事成为了漆黑夜里的一道闪电,借着闪电的光,我终于看到时光的债簿上浓墨重彩地记着小小的东单一线天主校区、低低的研究生补贴、22、23岁还要考的试、临床科研两手抓卷到飞起的博后并轨留院、医闹的担忧、无数的夜班,而我还有半年就要开始还。
我并没有足够的医者情怀支撑我去还16岁时轻飘飘记在本子上的债,我决定抓住本科最后一次机会转系,在距离材料截止还有19天的时候,在除了cs辅修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
当然,因为转系和家里发生了巨大分歧,再典型不过的中国父母的师医公执念,没什么好说的。
计算神经体验卡
23年是我最拥抱主流的一年,虽然辛苦但是很有安全感。
rank年级前五(在协和),iGEM竞赛、西湖大学暑研、定向越野全国赛、军训宣传员,一整个暑假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候没人知道因材施教其实根本不能流动,也没人知道因材施教会在22级第一次跟保研牢牢挂钩。
我的bg非常漂亮,但我并没有选人工智能。
也许是因为jzgg是上一届通班班长我想避嫌,也许是因为我真心相信做智能应该先研究脑科学。不管是哪一种想法都挺蠢的。
我曾经很多次后悔过因材施教的选择,但如今已经不在意了,反正人工智能的因材施教也烂得很独特,都来这个破系了,选因材施教堪比泰坦尼克号上选座位。
我主动选择脱离大流的原因和不愉快基本都围绕着因材施教展开。
除了脱离主流有点不安全感,以及自动化学生升学不留本系,在这个出国受阻的时代找个满意的出路显得相当艰难之外,也没什么太大的损失。
在这场起好听的名字和制造流程性材料的游戏里,重要的是地、钱、人,而不是被裹挟其中的个体的前途哇。
转系的第一学期并不算很愉快。我在因材施教的实验室待得不太舒服,不管是因为什么,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和预期差别很大,也疑似因为退因材施教变成了受针对的显眼包。那时我的“预期”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换做现在的我,可能会好很多。但我没有资格拿着两年后的认知谴责当时的自己。
另外一个不算很愉快的地方在于我发现社工关系很酒肉朋友,以及合作到了很mean和低情商的个别人,差点把自己搞抑郁。总而言之,在一连串的负反馈下,转系的第二学期,我就主动cancel了一般意义上的清华生活,在社工、党支部、班团全部变成小透明或者装死,并决定尽可能不留在本系(明明可以靠绩点偏偏要拼科研×)。
最关键的还是我终于意识到大脑显微成像和计算神经认知科学的尺度差异要比它们字面上表现出来的大得多(没错,我入学两年半了才意识到两个不同的老师做的东西,即使可以合起来讲故事发论文,也不能随便相互交换),于是我决定去跨校联系做计算神经的老师。
你说我三分钟热度吗?也不是。这一年我热情澎湃地投入计算神经的各种大部头、网页、库和选课里,认识了好多好多做这个方向的人。
24年的春天是我本科期间最快乐的时光,终于找到了做计算神经的大部队,联系的老师人特别好特别热情,还请我吃了一顿很好吃的饭,组里氛围一点也不卷,读了好多好多有意思的脑科学的书,高强度混迹于pku,西楼和五四操场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味道,一切都是清亮亮的,崭新的。
我至今感激那时遇见的人们。
但是快乐的时光无法抵抗正反馈的缺乏,组里不卷的程度有点过了,导师笑称发文章只是商业技巧不急着学,奇思妙想很多,但观察显示,每推一个就要耗掉一个phd的五年,每次组会上课题方向都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半年下来我几乎毫无进展。
后来因为上课我又遇见了一个指导非常非常好的计算神经相关的导师,但那时我已经开始怀疑在国内做计算神经的意义和未来的出路。理想主义不能当饭吃,我不想读博读到第六年还每天在昌平和燕园之间通勤,我不想拿着几乎没有的pub去很差的学校做讲师卷教职,我不想每天在群里转发公众号推送,眼巴巴地试图通过讲故事往AI上蹭。
即使我连着三个学期不想上课(除了考试从未去过,一学期都不知道教室在哪那种🤣),拿了7学分的2.6,保研前夕把绩点整到了25%上下,保本校对我来说也一直都不是难事。
但我已经不是16岁的我,我无法再忽略时光债薄上每一笔的触目惊心。发影响因子低低的期刊,开气氛闷闷的组会,从事开源社区极其不活跃的领域,做无人在意、无法一句话讲清楚的课题,不知道能不能按时毕业,拿一个认知心理生信的没法找工作的学位,毕业后除了选调和教职几乎无路可走,要么去不知名的211甚至双非做讲师,要么拼命转行。
更何况读博的债薄是无法用转专业一笔勾销的。
也许科研有其纯粹的快乐,欧洲的不少强组做计算神经的氛围和积淀还是非常非常厚重的。我至今仍然无法否认,计算神经的理论好漂亮。
只是从极其压抑的高中解脱出来之后的我有点乐极忘形了,以为凭借对真理的追求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我不能出国,因为我连机票钱都不一定能立刻拿出来(我不能说家庭条件差,只能说家里二老理财理得很离谱…总之托他们的福我从大一开始就自负盈亏,也从来没有关注过出国,抗风险能力太差)。我没有底气无视就业、追求纯粹的科研快乐。
我终于不再固执地相信什么智能科学要从脑科学做起了。
我放下想当然,想去AI方向读博。当然,我也没完全放下想当然,不然我也不至于大三拿着rank 15%的bg又踩了一个大坑,浪费了进中上组的黄金大三。
可以说我见异思迁、三分钟热度,但也可以说是预知了未来的结局而及时纠错。
不管怎么样,我没有权利拿着靠踩坑积累起来的认知来批判踩坑的自己,这太过河拆桥。
实习,包刺激的
长话短说。
有一位院士级别老板A,他有之前的学生若干:B、C、D。其中B、D在跟着他全职。我从上一届保研的同学那里听说A比较重视B,B手下本科生也少,加上对A团队的信任,于是打算争取跟B保研A的名额。
然而学术素养过低的我没有从B的google scholar看出来他基本没什么好的一作顶会。跟着B得不到任何指导,自学了很久一直在兜圈子,对B的指导愈发怀疑。B手下有个去年招的Phd E, E工位在我旁边,我眼睁睁看E总是在做PPT和白皮书,周会汇报甚至有一次出现了沟通剪宣传视频的内容。
有一次我忍无可忍,质疑B为什么不给我推paper和相关的GitHub开源repo codebase作为参考,提出我需要tech上的指导和讨论,B语出惊人:“我们这个task是新的,不需要reference啊。要做什么我都跟你说过了,为什么要找人讨论?”
我其实根本没有听懂过他那个IRL(逆强化学习)的task到底input和output是什么。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想着A手下小导水平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吧,非常好,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宁愿去面对22级AI无准备无pub保研的狂风骤雨,也不要在这里花上Phd五年干糊弄老板A的脏活。那还不如做计算神经呢。沉没就沉没吧,此时不沉难道等博五秋招的时候沉?
也是因为这段非常闹心的科研经历,我干脆剪了个短发,希望晦气能跟着头发一起走远点😕。
我去陶瓷C,刚好碰上C和A闹矛盾,A举行了今年的招生面试并得知C背后使坏,一怒之下把面试的学生里去过C组里的全刷了(我放弃面试了,这是听说的)。C心情非常不好,对找他的我态度非常恶劣,当时我刚刚对那段时间集中发布的VLA成果产生兴趣,做了调研拿去和他讨论刚好撞在枪口上,一句话没说完整就被C以干不过大公司、要做科学问题之类的话术冷嘲热讽了半天,想加他们组的群也被他以加新人要钱拒绝(您组里居然达到了5000人上限,佩服佩服)。
虽然气得要死,但我还是礼貌微笑退出了C的办公室。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不知道谁在thu树洞里抹黑了C(我都快半年没上过树洞了…),C一口咬定是我,在他们组的小群里商量要起诉我。

后面还有C要求自己的学生全部退出A那边等等更广泛的受害者,按下不提。反正我应该不是从C和A的矛盾里受害最严重的。这些drama的事情没有打倒我但好像打倒了我那完全不能承压的npy,他成功从抑郁转型双相了(读博哪有不疯的)。
而D老师好像自Phd时期就很有处理C的情绪问题的经验(?我请问呢我只是想读个书),可能我的保研也是D老师帮C善后的一部分吧。D老师团队后来在保研中帮了我很多,如果没有D老师,我肯定也拿不到最后的超强具身组offer。永远感激,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给D老师团队打call。
不仅可以保研,还能看戏;不仅可以看戏,还可以无痛参演,值回票价。
所以我倒是觉得Keyu Tian的事情没什么好奇怪的,某宇宙厂搞嫡系也纯属正常。实习嘛,包刺激的。
好像有点理解自动驾驶里“无穷无尽的罕见(长尾)事件”了。我的人生就是一连串长尾事件,一大群黑天鹅,好多好多黑天鹅。
风雨保研路
对于以上drama事件,我受到震撼,躯体化在床上躺了两天之后又一跃而起开始下一阶段的保研了。不给我书读的地方的事关我屁事。
4月形成了自己的rp和接近最终版的简历,经历了一位茶园新ap莫名其妙的已读不回,套到了collegeAI的方向很喜欢的导师,以及去面试了一个AIR的组。AIR组默拒,挂在了三面技术面(后来这个组又搞出了七面、压力代码面之后默拒,大开眼界,这组里得有多toxic),collegeAI导师聊得还行,但导师一直对招生政策遮遮掩掩、模棱两可(后来连面试到底中文还是英文都是面试前一天晚上才肯告诉我),最后我从别处打听得知他们可以推荐两位学生直接参加预推免,而我被扔去了夏令营(哦不,是交流日(^-^))。谢谢老师,但这个推荐对我来说用处不大(清本入营本来就bar低,我们行政班班主任也可以给推荐),您推荐我还不如早点告诉我面试不提倡用英文。那就先参加这个交流日吧,争取能录上commitee的机动名额。
5月中旬投完nips,一边帮干了一点sup,一边熬了好几个大夜复习。周五通宵复习,周六考试,周六晚上接到面试电话。29号,小红书刷到有人被打电话,不出所料,被全力以赴的夏令营给刷了。其实早就有预感了吧?周五套瓷那天那么多人来找我套的这位导师,当时就知道被养鱼了;而且我真把面试当学术talk讲的(邮件里这么说的…招个生还遮遮掩掩的真跟4️⃣🐎了一样…),没有秀肌肉堆项目,面试那天问我问题的导师很少。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就生气,对方都暗示你不是符合他们要求的“好学生”了,没有给承诺就应该直接拜拜,下一个更乖的,不要你是他们的损失。具身迭代那么快,这破地儿哪里值得你这么低三下四啊。为了有个书读如此卑微,令人汗颜!
不过因为要投稿,也没有时间准备夏令营考核的同时养别的鱼 (复盘一下,应该早早开始群发海投) 。
总之在现在cs保研要卷上天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在精力允许范围内早投、广投、不计面子地投(现在有些离谱的地方27届的鱼池都满了),秋招什么强度投,保研就什么强度投。这样肯定会给老师们带来麻烦,会让保研局势更加混乱,但时代灰尘、剧场效应之下,谁又有错呢?我们学生毕竟是弱势群体,被耍了的话只有傻眼的份。
5月底知道all in的夏令营没优,对象双相躁期达到了一个最高峰,并且打算离职投新的实习,可谓是心力交瘁。之后的一个月每天行尸走肉一样咬着牙继续套瓷、投pku夏令营(因为没套瓷一个也没入🤣我真的很不喜欢套瓷)、考期末和AI Lab的夏令营。哦,有趣的是那个已读不回的茶园ap把我捞进了茶园夏令营,真的很奇怪(小声蛐蛐:pub还不如lab随便一个mentor,就已经连礼貌都没了吗)。
6月初,已经因为all in college AI浪费了太多时间(天真小张,输麻了),套瓷回复率低得可怜,唯一一个面试也没有回音,我怀疑那场面试只是为了好奇问一下我这个bg怎么这么晚才开始找导师。
六月不记得是怎么过去的了,但总归是过去了。这期间也联系了一些本校导师还有硕士/博士的,但都因为进一步聊完觉得方向不match/不喜欢深圳(深研院)/需要继续放长线考核等原因和老师道谢作别了(从来没有占过不想要的offer哼哼,我很诚信的)。为什么会对方向坚持成这样呢,保底都没有就敢拒。可能是因为踩坑踩太多了,清晰地知道有个差书读不如没书读。
开始这半年的保研之前,对学术的期待与极大落差、因为因材施教被院系针对等等乱七八糟的事已经非常磨练我的意志了,没想到开始保研之后的各种drama更是重量级。我这20岁活得真值。谢谢勇敢的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效科研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两个月,还硬着头皮去争取机会去面试。
拿到sjtu & AI lab具身的offer之后cancel了一大堆实习和保研的面试,在家躺了一个周都没缓过来。这一路实在是太心累了。
拿到sjtu & AI lab offer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
一方面我六月状态感人,各种套瓷、大作业、期末、找实习,每天熬得昼夜颠倒脑损伤,力扣自然刷得不够,为了不错过高铁又一夜没睡,笔试答得稀巴烂,面试感觉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不记得胡言乱语了些什么,加上没套瓷,已经做好了根本拿不到offer的准备,居然能拿到sjtu感觉误闯天家(有这个offer为什么不用来招一个985 top选手呢对吧),只能说感谢潭柘寺雍和宫保佑;
另一方面去上海毕竟有点小众,接到电话也彻夜不眠地思考了好几天。留本校读硕随大流会安心一点,但基本选不了方向只有title,但是纯title在卷成这样的就业市场上有什么用呢,我这个吸渣导体质,真的不敢保证能找到满意的research实习,再来几个那样的mentor还咋混。再说以我对自己了解肯定还想读博,普博申请八成又是一场地狱游记,看看现在的低年级本科生卷AI的热情,只怕到时候再碰上一波保研竞争,RA一年起步。多方打听了一圈Phd主要看成果看导师之后,也就不在意学校了。
还是科研要紧。京爷爆改沪爷咯!
对于我选去向的考量,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对方向要求比较高,只想做具身,因为是我干过的那么多个科研方向里经手过具体项目后还能做得进去,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如果这是清华树洞,会被喷纯泡沫、这辈子有了和完犊子,但这是现实生活,先照顾下读博体验吧,泡沫破不破的,至少能先比较motivated地读完不延毕再说;
第二,我对校园生活不留恋甚至有些反感(成因比较复杂),要不是因为本科很难去干具身这行的全职,我就直奔秋招了。不读硕原因上面写了。所以AI Lab联培确实非常适合我,差不多就是“全职”上班顺便捞个Phd学位(如果拿出我必须放实习的要求想必几乎所有本系直博offer得全部应声倒地2333,感觉本系几乎没有老师会允许/有条件让学生一直追工业界前沿);
第三,虽然自动化本做具身还算科班(专业课在这个超卷方向根本不够看的啊喂),由于我本科前两年半一直沉迷脑科学、认知智能等偏science的fancy故事(大饼退散啊啊啊👊),也已经可以算是跨保了。极限跨保+申请funding崩盘保研难度翻倍,这个offer除了联培学校略有瑕疵外已经烧高香了(thu联培据说名额又被砍了,可能是因为thu严格2+3甚至不放人,不方便来lab。上海学校约等于没有学校…这5年卖身契算是签出去了😭好好工作吧)。
每个人的考量千差万别,感觉我去上交读博这样的选择不具有很强的可参考性。我这个与其说是去sjtu读博,不如说是一心想去AI Lab,然后被给了sjtu联培🤔。
顺便吐槽一下,真的看不惯神化top2的风气。无论什么联培/项目,扯上top2,bar就变得无比高,名额变得无比少,常常出幺蛾子(参考三个新AI学院返名额排除top2)。不懂到底是谁受益了,反正不是卷不到资源、保不到好方向,动不动被叫清✌️北✌️的top2本科生,也不是在高压的高中为了学校清北人数快被创死的尖子生。
如果申请形势差个3、5年,会不会保研越来越申请化,逐步出现陆本top5甚至top10?
反正先上岸吧,这瞬息万变的破时代。
最后的感想就是祝招生不开诚布公的老师/学院一个funding都申不到。
尾声
看上去我在本科只有头破血流的教训,没有什么好的运气。但还是很感激清华的,虽然写过不少痛斥主流裹挟的帖子。
感激清华设施一流、没有宵禁、资源相对丰富。感激我在这里曾撞得头破血流,用4年学到了别人10年、20年都不一定能学到的教训。
最重要的是多亏了清华,前小半辈子没有下过水的我,在这里学会了三种泳姿。
不过,对不住thu的培养啦,我有绩点,我有科研,也有过(非心仪方向)的不少本校直读机会,但我选了方向,不选留校。协和人的入学教育里的身份本来就是半个清华,更何况在这里被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来者不善地针对过。本科四年,是我为高中时无知所以无畏的自己圆了一个美丽的梦。
唉我为什么最后总是走上身边很少有人走的路呢,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感觉我本来该成为一个北大学生🤣50斤的反骨。确实如此,上清华纯属为了高中和清华招生组的“外交”关系。
感激清华的牌子送我最后一程,让我在如此倒霉的情况下还能在出国形势急转直下的动荡年份捡到最想去的火热方向的,全国最好的组之一的phd读。
于是朝着来路上的阻碍和困难翻个白眼,继续追逐会让我激动的,觉得非我不可的那些问题。
唯一遗憾的是要过五年看不饱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的日子了,我想或许五年之后我还会再回来。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最后,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迷茫,你读到了这篇文章,你有问题要咨询,而且你愿意尊重我的帮助(划重点,没礼貌的别来),欢迎联系我!
致谢
谢谢yandan姐和宝总带我投NeurIPS,给我机会第一次体验idea打磨、借鉴previous work、主实验、writing和画图。我明白规范的科研训练的珍贵,没有你们我可能完全没办法在这个方向有满意的直博了。
谢谢rjgg、ysgg、qwgg在我保研最绝望/无助/纠结的时刻给予的无私帮助和建议,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以后发paper一定多多引你们(误)
谢谢班主任汪小我老师,我会永远记得刚转系时您对我的状态的关注,记得FIT楼里的对话多少次抚平过我的焦虑,记得您给我写的推荐信,没有您的帮助,这一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走。
谢谢zzr同学自愿充当我的情绪树洞(互为🗑️),很高兴你现在有跟你match的mentor,有了基本能形成论文的主实验,什么打击都经历过了,你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也是!
谢谢吉林油田高中的同学(特别是在北京读书的同学),谢谢thgg,谢谢xqgg,谢谢wzjj和kggg,感谢你们陪我度过了最炸裂最崩溃最无语的那几天。
感谢这一路上每一位被惊慌失措的我打扰的学长学姐,感谢你们给我讲你们的导师和保研故事,祝你们未来的科研都一切顺利,高产多中!
感谢这一路上认识的一起被考核来考核去的同学们!真的很高兴认识有趣又有想法的你们,无比感谢你们不计竞争、坦诚真诚的帮助,希望我们都能获得想要的去处!
我会把向我伸出的那些援手都传递下去,我会make choices right。
特别致谢:
谢谢Eason Chan写了那么多歌,在我每次因为保研破防的时候戳我心窝子。